consistent hashing
场景描述 假设,我们有三台缓存服务器,用于缓存图片,我们为这三台缓存服务器编号为0号、1号、2号,现在,有3万张图片需要缓存,我们希望这些图片被均匀的缓存到这3台服务器上,以便它们能够分摊缓存的压力。也就是说,我们希望每台服务器能够缓存1万张左右的图片,那么,我们应该怎样做呢?如果我们没有任何规律的将3万张图片平均的缓存在3台服务器上,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吗?可以!但是如果这样做,当我们需要访问某个缓存项时,则需要遍历3台缓存服务器,从3万个缓存项中找到我们需要访问的缓存,遍历的过程效率太低,时间太长,当我们找到需要访问的缓存项时,时长可能是不能被接收的,也就失去了缓存的意义,缓存的目的就是提高速度,改善用户体验,减轻后端服务器压力,如果每次访问一个缓存项都需要遍历所有缓存服务器的所有缓存项,想想就觉得很累,那么,我们该怎么办呢?原始的做法是对缓存项的键进行哈希,将hash后的结果对缓存服务器的数量进行取模操作,通过取模后的结果,决定缓存项将会缓存在哪一台服务器上. 那么,当我们访问任意一个图片的时候,只要再次对图片名称进行上述运算,即可得出对应的图片应该存放在哪一台缓存服务器上,我们只要在这一台服务器上查找图片即可,如果图片在对应的服务器上不存在,则证明对应的图片没有被缓存,也不用再去遍历其他缓存服务器了,通过这样的方法,即可将3万张图片随机的分布到3台缓存服务器上了,而且下次访问某张图片时,直接能够判断出该图片应该存在于哪台缓存服务器上. but… 如果3台缓存服务器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缓存需求,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?没错,很简单,多增加两台缓存服务器不就行了,假设,我们增加了一台缓存服务器,那么缓存服务器的数量就由3台变成了4台,此时,如果仍然使用上述方法对同一张图片进行缓存,那么这张图片所在的服务器编号必定与原来3台服务器时所在的服务器编号不同,因为除数由3变为了4,被除数不变的情况下,余数肯定不同,这种情况带来的结果就是当服务器数量变动时,所有缓存的位置都要发生改变,换句话说,当服务器数量发生改变时,所有缓存在一定时间内是失效的,当应用无法从缓存中获取数据时,则会向后端服务器请求数据,同理,假设3台缓存中突然有一台缓存服务器出现了故障,无法进行缓存,那么我们则需要将故障机器移除,但是如果移除了一台缓存服务器,那么缓存服务器数量从3台变为2台,如果想要访问一张图片,这张图片的缓存位置必定会发生改变,以前缓存的图片也会失去缓存的作用与意义,由于大量缓存在同一时间失效,造成了缓存的雪崩,此时前端缓存已经无法起到承担部分压力的作用,后端服务器将会承受巨大的压力,整个系统很有可能被压垮,所以,我们应该想办法不让这种情况发生,但是由于上述HASH算法本身的缘故,使用取模法进行缓存时,这种情况是无法避免的,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一致性哈希算法诞生了 一致性哈希算法 Consistent hashing 算法早在1997年就在论文《Consistent hashing and random trees》中提出 这个算法有一个环形hash空间的概念,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环形hash空间: 通常hash算法都是将value映射在一个32位的key值当中,那么把数轴首尾相接就会形成一个圆形,取值范围为0 ~ 2^32-1,这个圆形就是环形hash空间。如下图: 只考虑4个对象Object1 ~ Object4 首先通过hash函数计算出这四个对象的hash值key,这些对象的hash值肯定是会落在上述中的环形hash空间范围上的,对象的hash对应到环形hash空间上的哪一个key值那么该对象就映射到那个位置上,这样对象就映射到环形hash空间上了。 然后就是把cache映射到环形hash空间,cache就是我们的redis服务器: 计算出cache的hash值之后,就和对象一样映射到hash环形空间中对应的key上 可以看到,Cache和Obejct都映射到这个环形hash空间中了,那么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object映射到cache中。其实在这个环形hash空间进行一个顺时针的计算即可,例如key1顺时针遇到的第一个cache是cacheA,所以就将key1映射到cacheA中,key2顺时针遇到的第一个cache是cacheC,那么就将key2映射到cacheC中,以此类推。 如果某一个cache被移除之后,那么object会继续顺时针寻找下一个cache进行映射。例如,cacheB被移除了,映射在cacheB中的object4就会顺时针往下找到cacheC,然后映射到cacheC上。 所以当移除一个cacheB时所影响的object范围就是cacheB与cacheA之间的那一段范围,这个范围是比较小的。如下图所标出的范围: 而当增加一个cache节点时也是同理,例如,在acheC和cacheB之间增加了一个cacheD节点,那么object2在顺时针遇到的第一个cache就是cacheD,此时就会将obejct2映射到cacheD中。如下图: 同样的,增加cache节点所影响的范围也就是cacheD和cacheB之间的那一段范围。如下图所标出的范围: 我们假设了所有的cache节点都是在环形hash空间上分布均匀的, but… 现实中,就有可能会出现cache节点无法均匀的分部在环形hash空间上 可以看到,A、B、C节点都挤在了一块,按顺时针来计算,就会有大量的数据(object)映射到A节点上,从上图中来看就会有一大半的数据都映射到A节点上,那么A节点所承载的数据压力会十分大,B、C节点则无法得到很好的利用,几乎等同闲着没事干。这就是Hash倾斜性所导致的现象,无法保证在环形hash空间上绝对的分布均匀。 为了解决Hash倾斜性的问题,redis引入了虚拟节点的概念,虚拟节点相当于是实际节点的一个影子或者说分身,而且虚拟节点一般都比实际节点的数量要多。引入虚拟节点后,object不再直接映射到实际的cache节点中,而是先映射到虚拟节点中。然后虚拟节点会再进行一个hash计算,最后才映射到实际的cache节点中。所以虚拟节点就是对我们的实际节点进行一个放大,如下图: 放到环形hash空间上进行表示,就是这样的,浅色为虚拟节点,深色为实际节点: 如上可以看到,这下分布就均匀了。这里只是作为演示,实际情况中的节点会更多,虚拟节点和实际节点是存在一定比例的。而且随着实际节点的增加,环形hash空间上的分布就会越来越均匀,当移除或增加cache时所受到的影响就会越小。 Consistent hashing 命中率计算公式: (1 - n / (n + m)) * 100% n = 现有的节点数量 m = 新增的节点数量 Ref http://blog.51cto.com/zero01/2115528